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简介
60年代起开始血液学医教研工作,70年成立血液专业组,使血液学临床及基础研究迅速发展,且取得了巨大成绩,1990年成立血液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血液学发展很快,我科现已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省级学术带头人,基础和临床研究密切结合,紧密联系,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科研能力强成绩显著,实验条件好。1997省获卫生厅血液学医学领先专业建设学科, 1998年获卫生部血液临床药理基地,1999年获准为南昌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2001获准为省教委重点学科、江西医学院重点学科,2008年获准为南昌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江西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江西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挂靠单位,其临床和基础研究总体水平在全国先进行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员结构
全科有各级医、护、技人员34人,正高8人、副高2人、中级15人、初级9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进展良好,有2名已进入科室领导岗位,年龄在45岁以下,技术骨干队伍已形成,其发展方向明确、分工合理。全科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奋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医德医风良好,1997年获全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医德医风先进集体,2008年获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示范岗位,共青团江西省委青年文明号。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临床工作
血液科床位53张,其中普通病区病床48张、抢救室2张、特殊治疗病床2张、骨髓移植病区病床1张。设有病房、形态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室,干细胞室。病房、实验室设施齐全,能满足本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仪器设备
流式细胞仪、显微操作系统、凝胶成像系统、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萤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200C 及-800C低温冰箱、PCR基因扩增仪、酶联免疫探测仪、液氮罐,无菌护理室、化疗床、风淋、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血小板聚集仪、净化工作台,基本可满足临床、基础科研需要。基础和临床研究室已成为我院各科硕士生、博士生开展各项研究的基地。
科研成果
1995年以来血液内科先后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主持各级科研课题66项:其中国家基金题2项,省重大课题招标项目3项,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厅题9项,省科委题20项,省卫生厅题31项。院级验收8项,省级验收6项,鉴定5项。
专业技术水平
已全面开展卫生部规定的三级医院技术项目,接诊来自全省各地的血液病患者。开展了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血液肿瘤性疾病及危重疑难血液病的诊治工作。开展了省内血液专业高水平、高难度的诊疗项目多项:再障免疫发病机理及CSA体外干预实验研究,再障实验分型与疗效关系研究,急性白血病MIC分型诊断与预后关系研究,急性白血病耐药基因检测与临床逆转耐药治疗研究,急性白血病联合药敏试验研究,自体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基础研究已十分深入并逐渐渗入临床研究。
医学教育
能积极向其它单位推广新技术:“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制及运用”已举办全国技术推广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干细胞移植术、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理研究及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检测及临床耐药逆转治疗的研究。”在省内进行了多项专题学术讲座,接受了省多所兄弟医院有关人员的参观学习及技术咨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及2007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1995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名硕士中有考取博士;2007年获得内科学(血液学)博士点授予权。承担了医学院本科生、血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医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为基层单位培养血液学专业技术人员。
病区管理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下的医疗小组责任制。
实行了主任医师、付主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确保了医疗服务质量。
实行了病人选医生制,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有计划性,最在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了优质服务,实行了多项便民措施。
服务宗旨
为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2月8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
2月10日
星期一
2月11日
星期二
2月12日
星期三
2月6日
星期四
2月7日
星期五
2月8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
2月8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
2月10日
星期一
2月11日
星期二
2月12日
星期三
2月6日
星期四
2月7日
星期五
2月8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